采茶机声入耳来——访肖宏儒研究员: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丁文芹 颜旭 阅读:2575次 时间:2020-05-24)
——访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肖宏儒
先后获授权发明专利14件、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44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技术标准6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十大杰出科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研究成果连续两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全国茶叶主产区推广应用,累计节本增效超56亿元……
资料图
如此耀眼的成绩,是肖宏儒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科研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心血凝结而成的。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农机所)肖宏儒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行茶园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器换人,不仅能推动产业发展,而且在肥药双减、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意义重大。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而我国茶园地形复杂,山坡地面积占65%,机械化生产难度大。针对茶园长期免耕导致的土壤板结、肥料难以深施,和采茶人工成本过高等难题,团队提出“分形而治”的研究思路,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相应的技术模式和路线。重点就茶园深耕及深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仿生机采等领域,开展省力、省工、省本的机械化攻关。历经10余年不懈探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率先创建了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体系。
“研”以致用惠及产业
“我们针对平坡茶园,创制了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及配套机具、跨行自走式履带采茶机、采茶机器人。”肖宏儒说,针对缓坡茶园,创制了小型履带式低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及配套机具;针对陡坡茶园,创制了系列轻简型作业装备,包括手扶自走式茶园深耕机、小型微耕机、手扶式及手提式小型采茶机等。
团队还基于仿生学原理,首创茶园“针式”仿生耕作方式,发明了“针式”仿生深耕机。该机器工作部件和土壤接触面小,土壤对工作部件的阻力也小。还充分利用挖掘反力,攻克了板结土壤耕作阻力大、耕深不足的技术瓶颈。较国外同类机具,功耗降低10%,耕深由5-8厘米增加至30厘米。团队研发的负压捕虫绿色防控技术,攻克了深层害虫难捕获的技术瓶颈;创制的茶园系列负压捕虫装备,首次作业虫口减退率达81%。
“近两年我们创新嫩梢精确识别、精准定位等技术,研发的智能采茶部件与装备,芽头识别率达到90%,采摘速度超过每小时2400个,为特级名优茶高效智能化采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肖宏儒介绍说。
让人欣喜的是,他们研发的这些先进、实用的技术及装备,并没有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是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团队通过与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盐城市盐海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研发装备实现了产品化生产,并通过承接转化的公司进行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不同坡度及地形茶园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难题,为茶农及茶厂带来了切实的效益。
无锡市茶都茶叶有限公司自有茶园面积2400亩,2014年引进团队研发的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后,耕作、施肥、植保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20-30倍,修剪与采摘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6-8倍。3年来累计节本增效26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未来,团队将针对茶叶采收难、成本高、人工劳动强度大、过度依赖名优茶、采后预处理水平低等重大产业问题,通过农机农艺融合的方法,重点突破航空机采和采后鲜叶预处理技术,创制相应装备。形成茶叶智能机采及采后预处理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提高茶叶产区机械化采收作业水平,提升产品经济价值,满足相关重大产业需求。
多方协作攻克难关
当前,在全国推广应用茶园全程机械化技术,还存在诸多难题。“一是机械设备对茶园要求较高,旧茶园改造一次性投入较大,见效周期长。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性补贴,中小型茶场短期内无力承担大额投入;二是技术推广初期,由于机械化装备价格不菲,茶农对其应用效益缺乏感性认知,对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心存疑虑;三是设备对使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一般农户担心不会操作。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技术推广难度。”肖宏儒总结道。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上述难题,南京农机所联合各茶区所属农机推广站,形成动态研推机制,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各级农机推广站,广泛开展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会,扩大影响力。同时,借助示范活动获得一线生产用户的反馈意见,为设备的进一步优化改良提供参考,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用户满意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技术推广。
同时还组织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对相关技术详细讲解,并安排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操作技术,加深农户对技术与装备的了解,学会应用与简单的维护,增加认可度,从而消除心中疑虑。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片、宣传讲座,创建“果蔬茶”公众号等方式,指出茶园生产机械化的必然趋势、比较效益,使农户形成正确的判断,从而让茶园机械化作业理念深入人心。
最后,他们还积极争取茶园作业机械推广的政策补贴,减轻用户的经济负担,从而扩大推广规模。通过不断完善优化作业装备,争取更多设备进入农机推广补贴目录。